情緒管理訓練為什么值得重視
人們為什么會這樣?明知不對,卻還是會情緒失控,失去理智,進而做出荒誕幼稚甚至丑陋的行為呢?而這現象出現在家庭或學校等影響孩子人格塑造的環境中時,則會更嚴峻。
所謂“成熟”,我想應該是,在一個人生存的每個瞬間 ,五感都時刻豎起“觸角”,敏感而豐富的感受每個喜怒哀樂,從而體驗人生的矛盾與極端。不僅如此,即使處于極端情緒下,也能尋求用理性判斷來左右自我行為和思維的生存智慧。只有感性和理性有機而巧妙地相結合,才能做出正確的行為,這才是成熟者所應具有的能力。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學習這種能力并將其傳授給他人。
事實上,學生和兒童的人性問題,都是由于大人(家長和教師)不當或不到位的介入導致的結果。因此,我們不得不面臨新的抉擇。到底是延續過去那種無視先進技術和信息的獎罰教育方式?還是運用科學驗證過的最先進方法?這不單是選擇介入方法,也是選擇家長和子女及教師和學生相互敵對還是站在同一條戰線的問題,甚至是影響到國家未來能否跨入先進國家行列的選擇。
過去,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身邊總是圍繞著許多大人。除了父母,還有哥哥、姐姐、爺爺、奶奶、姨媽、姑姑、叔叔······不僅是親人眾多的大家庭,而且左右鄰里和親戚之間走動也相當頻繁。這些于人性教育,無疑是非常有益的環境。但近年來,幾代同堂的情景正在逐漸消失。不但如此,就連核心家庭(僅由父母及子女組成)也不容易維持。如果是男主外型的家庭,爸爸就會不經常在家;如果是雙職工家庭,那媽媽也會經常缺席,不能對子女進行教育。就算媽媽在家里,如果孩子長時間沉迷于電視和網絡游戲中,獨處的時間比較多,與大人共處的時間同樣少得可憐。不僅如此,隨著同齡 相聚的文化傾向加劇,導致孩子大多在自己同齡人的圈子里玩耍,周圍已不再有父母跟隨。這只能導致一個結果,孩子無法從成熟的大人那里學到有關人性與理性相和諧的辦法,這樣的學習機會大大減少了。